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内江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日期:2018-02-13  来源:   点击量:

一、学校基本情况

内江师范学院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所在地内江市位于四川省的东南部,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结合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素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美誉。

学校现设文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8个本科专业,其中师范专业17个,应用型非师范专业41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农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有全日制学生人数共17048人,其中本科生15560人,占91.3%。2016年本科专业招生人数4635人(含校内专升本),其中省内招生4015人,省外招生620人。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为4585名,占录取总数的98.92%。理工类和文史类学生录取分数均大幅度超过各省省控线,其中,四川省理工类学生录取分数最低超出省控线45分,最高超出83分;文史类学生录取分数最低超出省控线42分,最高超出68分。

二、办学基本信息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加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着力推进“教授博士双百工程”“重点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工程”“硕士导师工程”和“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现有专任教师(折合数)990.5人,生师比为19.70:1,其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817人。聘请了23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师资队伍满足本科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有国务院政府津贴、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内江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有突出贡献杰出人才、学科带头人、内江市“三百计划”入选者等30余人。

学校为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加大了在职教师培养的力度,出台了《出国(境)攻读博士研究生、留学、研修、访问人员绩效工资核发暂行办法》,利用绩效杠杆鼓励在职出国学习。目前在国内外攻读博士的在职人员共17人,国外进修培训3人。加大了引进教师的力度,2016-2017学年共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108人,为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今年共引进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6人。加大了人才柔性引进的力度,柔性引进国外专家、校外教授、研究员共5人,指导我校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的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

学校为适应创新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科学的绩效分配体系。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坚持“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绩效考核,动态管理;分级管理,包干使用”四大原则,实行绩效总额包干,管理重心下移;明确规定“学校根据二级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人均额的85%核拔到党政群管理部门、教辅科研单位”,充分体现了“分配杠杆向一线教职工倾斜”的原则;设立“正高博士特殊津贴”、“领军人才后备人选培养专项经费”,激发高级专家和科研学术骨干的工作热情,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氛围。

(二)教学经费投入

2016年,教学经费总额共计3532.18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1598.96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950.86万元,本科实验经费216.65万元,实习经费174.76万元。由于经费统计口径调整,经费投入从数量上看有所减少。

(三)办学条件

学校校园面积1005亩,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145266.58m2,体育馆面积4257m2,学生宿舍114861m2。2016-2017学年,我校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04.92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00元以上)达18001.20万元。

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数量稳步增长。2016-2017学年新增纸质图书8.67万册,纸质图书总数达171.31万册,电子图书(含博硕士学位论文)243万余册;拥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CNKI中国期刊、CNKI博硕士论文、读秀学术搜索、PQDT外文学位论文等数据库20余个。图书馆采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图书荐购等服务有效补充了馆藏资源,拓展了读者服务领域,为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全校师生借还纸质图书20万余册次,图书馆网站访问量40万余次,电子资源数据库访问量93万余次。持续开展“数据库知识利用培训系列讲座”“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小图荐读”等活动,营造“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为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按照新校区智慧校园的总体规划,完成了“智慧内师”顶层设计和各子系统的需求分析,并对新校区智慧校园总体建设方案进行了招标。对校内的10多个业务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业务梳理,保证了数据中心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一步加强了网站群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完善网站群管理办法,落实网站安全责任人,对全校网站使用部门进行了网站群系统的使用培训,迁移二级站点20个。以微信公众号为主体,初步搭建了校内移动应用平台。建成了符合研究生招生考试要求的标准化考场,进一步维护了各类考试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有效加强了教学、考试管理。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

进一步深化“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做精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做大做强应用型专业,做细做实基础长线专业”的发展思路,推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起草了《2016、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内江师范学院2016级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内江师范学院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对校内卓越教师培养专业、免费师范生专业加强指导,引导各专业分类培养,不断加强内部质量建设。

按照分类培养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精简课堂教学学时,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自己的志趣和特长创造条件。课程设置由通识课程模块(通识必修课程+综合素质选修课程)+专业模块(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开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跨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发展课程模块/特色课程模块)三大模块组成,学生可根据个性发展灵活选择开放模块中的五类模块或对五类模块进行组合,实施多元培养。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等通识必修课程实行分类、分级教学。

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三层次四模块”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专业见习”、“野外写生”、“野外见习”等环节,让学生切实体验理论知识在行业中的应用和职业素养需求。同时明确要求,工科及艺体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理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文科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15%,学生参加见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表1:实践学分比例超过40%的部分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实践学分比例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130309

艺术学

46.3%

2

软件工程

080902

工学

42.7%

3

环境设计

130503

艺术学

41.8%

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0901

理学

41.8%

5

应用化学

070302

理学

41.2%

6

水产养殖学

090601

农学

40.0%

7

物联网工程

080905

工学

40.0%

表2:选修课学分比例超过20%的部分专业一览表

序号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学科门类

选修学分比例

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040203

教育学

32.7%

2

市场营销

120202

管理学

32.3%

3

电子商务

120801

管理学

30.5%

4

工商管理

120201K

管理学

30.0%

5

生物技术

071002

理学

27.3%

6

应用心理学

071102

理学

24.7%

7

经济学

020101

经济学

24.4%

8

体育教育

040201

教育学

23.3%

9

音乐表演

130201

艺术学

21.3%

10

应用化学

070302

理学

21.2%

11

环境设计

130503

艺术学

20.0%

(二)专业建设

金融数学、翻译和测绘工程三个专业顺利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保证了三个专业的首届毕业生授位工作顺利实施。对工程造价、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工作进行了预评审。

结合学校发展,对十三五期间学校拟增设专业进行了规划。并申报了秘书学、城市管理两个本科专业,新设专业顺利通过了评审,已于2017年开始招生。

新增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校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生物科学”。我校的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达到4个,校级5个,实现了文科、理科和艺体专业全覆盖,搭建起了较为合理的卓越教师培养梯队和专业格局。制订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导意见,认真组织各卓越教师培养专业开展调研,制定出了相应的卓越教师培养实施方案。

(三)课程建设

2016-2017学年,学校共计开出课程2317门,学年度实际开设的本科课程教学班5478个。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105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92.92%。教授主讲本科课程门次数534门次,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本科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9.75%。

为了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条件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学校大力压缩班额,提倡小班教学。2016-2017学年班额分布情况如下表:

表3:2016-2017学年度课堂班额分布情况

课堂人数

2016-2017

2016-2017

数量

占比

数量

占比

30及以下

490

19.8%

815

27.2%

31-50

585

23.6%

701

23.4%

51-80

795

32.1%

889

29.6%

81及以上

607

24.5%

596

19.9%

小计

2477

100%

3001

100%

2016-2017学年,学校立项建设了各类在线课程16门,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双语教学课程1门、专业核心课程8门;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2门。对于课程类项目,要求其建设、维护好网站资源,确保正常使用。学校还积极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共运行了51门在线课程,其中尔雅通识课23门,智慧树课程28门。军事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我校还利用校本资源建设了勤学网,主要用于辅助大学计算机课的教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改革

认真开展各类教学改革类项目的立项建设,全面推进校内教学改革探索。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工程”共立项45个:其中教学团队7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卓越教师计划3个、教材建设项目19个、各类在线课程16门,建设经费共148万。另外有教改项目37项,共计投入18.5万元。

积极申报各类各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学校教学改革搭建更高平台。“鱼类遗传与育种学”成功申报省级学科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创业模拟实训”成功申报省级通识素质类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对77项在建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了23项教改项目。从检查和验收的结果发现,大部分项目达到了建设要求,取得了项目建设的预期成果。对于已结题的项目,学校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建设的要求,经过进一步提炼后,积极进行推广应用。

(五)实践教学

继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目标,学校通过与教科所、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探讨,构建了目标清晰、内容明确、操作具体、评价标准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

师范专业结合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教师资格证国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实际情况,明确了师范生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师范生职业素养应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按照培养要求调整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开展形式和内容,新建了教师职业能力实训中心。

非师范专业结合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大形成性评价比例,使其更科学、更明确、更具体。此外,探索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改革,合理安排专业实习开展时间,引导学生分阶段开展专业实践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投入1262余万元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新建教师职业能力实训中心、工程虚拟实训中心等六个专业实验室。在加强校内教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亮点逐步显现,同时探索新型实验教学体系,使得实验内容更丰富、实验项目更多元、实验过程更自主,逐步从“教学实验”向“实验教学”转变。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学校通过二级学院自查、学校抽查、评估督查三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检查;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手机定位考勤进行过程管理。

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人[2006]2号)精神,学校制定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管理办法,选派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组织安排师范生开展实习支教。学校今年动员68名同学分赴叙永县、越西县、自贡市开展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工作,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学校坚持“校院”两级学科竞赛管理体制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工作理念,完善学科竞赛激励机制。共组织校内专业技能比赛15项,参加校外学科竞赛64项,校园竞赛蔚然成风,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共获国际奖项18项,国家级奖项29项,省级奖项66项;其中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际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1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铜奖1项,四川省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所获奖项等级和数量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

(六)毕业论文(设计、创作)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引入毕业论文管理(抄袭检测)系统,加强过程指导,简化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过程材料,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和效果。2017年完成此项学习环节的学生共有3591人,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017届毕业论文全部使用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查重,检共检测4663人次,合格后再进行答辩。重视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的激励,2017年共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18人,优秀毕业论文39篇。

(七)创新创业教育

在“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的育人模式引领下,学校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将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出了以“教育-实践-孵化”为主线,“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为策略,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为目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孵化支持体系。立项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48项,省级48项,校级96项,总经费113.9万元,涉及创新训练项目71项,创业训练项目25项。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对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了验收结题。组织6个项目团队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铜奖、四川赛区金奖3项、银奖1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

学校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定期开展专题研究教学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和重点问题。2016—2017学年,校长办公会共召开了10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专门研究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奖励的政策、“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本科教学自我评估方案等问题。

教务处在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畅的前提下,简化管理流程,改变会风,根据实际需求适时召开教学工作会议。2016-2017学年共组织召开教学工作会7次,解决、落实教学及教学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把教学工作中的信息:如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践教学指导、课程质量考核、专业建设、教师培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实施细则、“分级、分类、分层”教学改革、修订完善教学管理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及要求,及时通报给二级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以便及时落实相关工作,协助解决好相关问题,为教学服好务。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会的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了相关工作布置会。

各教研室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学期开展至少4次教研活动,在课程进度安排、集体备课、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等方面进行集中研讨。2017年5月,学校组织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开展了关于主题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的交流,对各教研室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的情况以及教研室工作开展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交流会围绕如何深化“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三分式”培养机制,具体讨论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教研室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研室队伍的建设、集体备课与研讨、对外交流等,也进行了交流。

(二)坚持教学运行督查

坚持教学运行检查工作。期初、期中、期末坚持教学工作例行检查,平时开展了相应督查以“周报、简报”等不同方式通报教学运行状态,以此规范教学秩序,使教学运行常态化、规范化,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督查的不定时、不定点课堂抽查,实时掌握课堂教学及教学保障情况,及时收集和处理教师和学生提出的各类反馈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促进了教风、学风的改善。

(三)开展多维教学质量监控

加强教学指导与督导力度。制订了各学期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计划,教学指导委员会配合学校职称评定工作的改革,开展了职称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完成了对76名职称申报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对学校省级卓越教师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指导,并开展了对课堂有效性的专项调查。根据工作需要,共组织召开了4次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教学指导委员会参加对学校期末考试工作的巡视,本学年度共巡考2259场次,提出意见建议14条,切实将教学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2016-2017学年两学期的期末课程考核试卷共抽取354册,其中专业课试卷314册、通识必修课试卷40册。对试卷抽查的情况进行了校内通报,有235册试卷达到优秀等级,有少数试卷需要整改。近年来的试卷抽查制度促进了二级教学单位在教学基本管理规范方面的改进,优秀试卷的增加证明了我校教师工作态度认真、负责,职业修养显著提高。

加强教学信息收集。按照《内江师范学院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管理办法》,每月通过教学信息员收集信息,及时汇总反馈,并将所有问题分类汇总,要求各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按时返回整改信息,并以公告的形式将整改情况向全校发布。“收集信息—汇总反馈—问题整改—情况通报”的工作机制运行总体上良好。坚持每学期学生评教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将学生评教的分数作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的重要参考。

强化听课制度。切实落实《内江师范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修订)》的要求,全校党政部门和各二级学院的领导干部均必须完成相应的听课任务。

(四)全面推进学校评估工作

建立健全评估工作的制度、机构及平台基础。印发了《内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自我评估实施方案(2016~2018年)》《内江师范学院评估督导工作指南》《二级学院自评小组工作指导意见》《内江师范学院评估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了《内江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章程》《内江师范学院学评委章程》。健全评估机构,打造评估专业队伍,组建了第三届督导委、第二届学评委、二级学院自评小组、评估督导领导小组。搭建校内数据库,建立评估平台基础,搭建校内数据库,用于专业评估、本科状态数据填报和二级单位年度目标考核。

积极开展校内自评估。先后研制了50个专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标准》、50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了50门核心课程评估,每门课程先后由督导专家听课评课、学评委调查学生满意度、任课教师撰写自评报告和督导专家组织评估交流,编印核心课程自评报告一册。组织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接受四川省专业评估,完成了全校50个专业的摸底评估。对五个转型试点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水产养殖)进行了集中听课评课,召开诊断会,在迎接省综改办有关专业(群)转型试点的督导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学习审核性评估指标内涵体系,为接受审核性评估做好相关准备。2016年11月召开了全校性迎接审核评估工作启动大会,详细解读了相关评估指标、观察点。开展了课堂教学、全校学生早晚自习、实验室建设管理使用情况的督查。印发了《内江师范学院关于印发立体式全覆盖看课方案的通知》,组织了全校中层干部看课,由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查看行课期间的教学常规、场地及设施管理使用情况。组织学评委开展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核心课程满意度督查、教学楼看课等,并形成学评简报。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

学校对学生学习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制定、教师队伍结构及教学现状、实践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以及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设置了27项问题,每项问题设置了很满意、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四个选项。问卷在学校网络上发布,调查采取不记名选择方式进行。调查共收回了4612份有效问卷。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对我校的教学状况总体上满意度较高,选择很满意、满意的比例基本上在72%以上。学生“对任课教师工作态度与教书育人情况”满意度最高,针对此项选择“很满意”的占42.12%,选择“满意”的占42.15%。学生选择“不满意”最多的是自己的外语应用及表达能力,占20.15%,其次是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占10.13%。

(二)毕业生授位、就业与升学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引入毕业论文管理(抄袭检测)系统,加强过程指导,简化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过程材料,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确保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质量和效果。2017年完成此项学习环节的学生共有3591人,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2017届毕业论文全部使用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查重,检测系统检测4663人次,合格后再进行答辩。重视对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工作的激励,2017年共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18人,优秀毕业论文39篇。

2017年6月,我校共有4300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3576人。截至2017年8月31日,返回的有效就业协议书、就业合同等相关材料共4297份,毕业生就业率高达到93.8%,超额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87%的就业目标。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包括公立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升学读研、民办学校、培训机构、非公有制企业等。其中非公有制企业成为最主要的就业渠道(58.6%),其次是公立学校(10.3%);考录研究生365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10.2%,占全体毕业生的8.5%。我校2017届本科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业去向为研究生、银行、国企、公立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人数为101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3.7%;对口就业率为69.2%。

(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2017年10月至12月,学校对12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并对信息进行了汇总和分析。用人单位的类型有企业、学校、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机关、事业单位9家,学校65家,国有企业12家,非公有制企业37家。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从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实际工作能力、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等14个方面进行了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评价较高,优点集中表现在:专业知识扎实、敬业精神高、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强,实践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足主要包括: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稍显不足,计算机水平有待提高等。我校还邀请了第三方数据公司—麦可思有限公司给我校做了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报告,从报告中显示:“能力和知识结构合格”,“专业对口”,“符合本单位职场文化和价值观”为聘用我校毕业生的主要理由。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8%,表示未来100%愿意继续到我校招聘毕业生。

六、办学特色与经验

(一)五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人才培养模式,是2012年以来学校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探索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前期进行了专业试点、核心课程评估、改革骨干教师公开示范课的实践与推广后,对改革与实践成果进行了收集与编印。2016年,以此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曾良教授牵头申报了“教学做统一:‘三层四阶’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成果,获得内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推荐参选第八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

按照年度工作规划,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开展教师分层、分类专项培训,积极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创新与改革,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投入200余万元,参训教师1200余人次。开展了新进教师“教师角色定位与职业修养”专题培训、在线课程培训、微课制作等系列教学能力培训,以及针对“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等专项培训,这些培训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我们进一步开展好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增添了信心。

围绕“以发展为中心,教学做统一”和“分层、分类、分级”教学改革开展工作,重点打造校本教师培训团队。探索开展校内“教师教学工作坊”活动,开设与教师教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工作坊,实现了网上自主报名、系统自动审核和培训学时自动生成。活动形式灵活实用,深受教师欢迎。

充分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结合专业需求开展“教师专项培训”。各学院主要开展了“高校数学教师指导本科学生试讲能力培训”、“BIM应用培训”、“PCB制作工艺培训”、“基础教育前沿理论与专题培训”、“翻转课堂培训”、“梁宁声乐大师班”等培训。

以“教学名师”、“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依托,组织校级“教学名师”在校内上公开示范课,为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起到了“传、帮、带”作用。

积极申报“国培”和“省培”培训项目,认真组织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及时了解学员对国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国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为学校在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探索上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种培训工作的开展,较好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投入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乐教,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开展教学竞赛和奖励

开展了教学竞赛和示范课活动,为青年教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结合和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在校内上公开示范课,充分发挥了榜样作用。

为表彰和鼓励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于2016年9月组织了教学优秀奖的评选工作。共有32名教师申请评奖,经过评审,15名教师获得2016年教学优秀奖。

根据《内江师范学院教学奖励办法(试行)》,开展了2016—2017学年度各项教学奖励工作。教学奖励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奖、教师教学奖、优秀指导教师奖、优秀教材奖、优秀教研论文奖、教学优秀奖六个类别,2016年秋季学期有202名教师获奖,奖金54.77万元;2017年春季学期有130多名教师获奖,奖金50.62万元。

按照《内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奖评审办法(修订)》(内师教字[2015]42号),开展我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评选工作,总结了近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为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做好了准备工作。共有“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19项成果申报此次成果奖,并对申报的成果进行了展示。教学竞赛和奖励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问题与对策

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目前突出影响我校教育质量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没有实行集约化管理,开放程度不高

囿于学校条件和既有管理机制,学校现有实验室归所属二级学院自行管理,共享率、利用率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学校有限的实验室资源条件下,提高使用率和开放率是改善教学条件的必要措施。

(二)辐射面广、综合性的实习基地比较少

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内江城市小,企业少,大的产业园缺乏。在盼望内江发展的同时,学校可以“走出去”到川内甚至全国其他城市连接综合性实习基地,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习需求,借助实习基地的资源打造有竞争力的职场新人。

(三)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加强,因材施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学校因学生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班教学的比例还不高,教师难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一讲到底的情况仍然不少,师生互动、教学反馈、质疑答疑、课堂探究、个别指导等教学活动受到限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除了教学形式之外,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业取向,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也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工作。

(四)信息化建设的力度需要加大、进程需要加快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技术和管理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满足学生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的需求。目前,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校园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