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附件1)文件的要求,为做好2020年度课程建设工作,学校决定开展线下、线上(通识类)、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四类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建设目标与任务
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现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夯实基层教育组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2020年计划建设20门校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15门校级线上通识类一流本科课程,20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6门校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二、课程建设的范围
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均可申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通识课等独立设置的本科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等。
三、课程建设类别
(一)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本类课程共建设20门,资助经费1万元/门,课程建设周期1年。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二)线上通识类一流本科课程
本类课程共建设15门,资助经费6-8万元/门(含课程视频录制),课程建设周期1年。通识类课程,突出线上、优质、开放、共享,内容构建更加丰富、课堂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线上通识类课程体系。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本类课程共建设20门,资助经费1.5万元/门,课程建设周期1年。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四)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
本类课程共建设6门,资助经费3万元/门,课程建设周期1年。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申报条件
(一)课程负责人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师德师风,以及高度的课程建设热情。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是副教授及以上(或博士)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清晰的建设思路,能够按时保质主持完成课程建设,并能持续推动课程更新和应用推广工作。
(二)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申报课程团队成员没有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问题,能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
五、课程建设的标准
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请参照《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内容参考标准》(附件2),线上通识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请参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附件3)。
六、申报及评选程序
1.各申报教师依据范围进行项目申报,不在申报范围内的课程项目,学校暂不受理。
2.申报书(附件4)及附件由二级学院进行资格审查,经二级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填写推荐意见。
3.所有申报材料电子及纸质档,以各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提交,于2020年4月26日18:00前,报送至教务处311室周维斌老师处。
4.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推荐项目的材料进行初审,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后,评审结果在校内公示。
5.公示无异议后,学校进行立项,下达建设任务书,给予经费资助。
七、其它
1.课程相关信息,以提交的纸质申报书为准。
2.为了保证课程项目申报与建设的质量,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每人限申报2项。请各教学单位认真做好申报审核工作。
3.本申报指南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4.联系电话:2342950,联系人:周维斌。
附件: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pdf
附件2 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内容参考标准.docx
附件3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试行).doc
附件4 内江师范学院一流本科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2020年).docx
教务处
2020年4月15日